根據高工電動車網了解,今年以來,已經有包括程力汽車、山東麗馳、河南奔馬股份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低速車企業/改裝車企升級為商用車整車生產企業,并借機瞄準新能源汽車市場。
業內人士稱,申請純電動汽車單一生產資質并非易事,資金雄厚的非整車企業大多選擇收購有資質的汽車企業,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而對于許多低速車企業/改裝車企及新興企業來說,想要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另一大選項便是申請專用汽車生產資質。
不過,業界人士認為,借專用車生產資質、成功獲得新能源汽車的“出海船票”的企業,并不意味著就能夠“揚帆遠航”。這些企業還面臨著資質審查、產品升級等諸多困難。
“曲線”斬獲新能源整車生產資質
“新能源汽車市場大蛋糕,許多企業都想分一杯羹,現在如果不加快進入,之后進入的機會將更加困難。”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對于資金實力相對較弱的企業來說,獲得專用汽車(商用車)生產資質更容易些。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有生產資質的企業滿足相關準入規定后,可以生產同類新能源汽車產品。這就意味著,車企獲得專用車生產資質后,便可以申請生產新能源專用汽車產品,從而贏得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入場券”。
根據高工電動車網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不少企業轉戰商用車(專用汽車)領域,并瞄準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其中,程力汽車、山東麗馳、河南奔馬股份等均為低速車企業,并于今年升級為商用車生產企業,而在這些企業的產品規劃中均含有新能源汽車。
對此,包括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分析師胡鋒、南京金龍產品總監黃福良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相對于乘用車生產資質,專用車資質門檻較低,產品制造流程及工藝也相對較簡單。為此,新能源專用車或是低速電動車及改裝車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據了解,受國家制定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標準進程及地方政府加大查處監管等影響,今年上半年,除了個別強勢的品牌實現了略微增長外,大部分品牌的產銷量均出現了大幅度下滑。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進軍微型電動車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使得低速電動車市場競爭升級加劇。一旦標準出臺,許多低速電動車企業將處于被動地位,其市場競爭力也將大大下降。
在上述背景之下,也有業內人士透露,當前大約有20家低速電動車企業努力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在等待低速電動車國標出臺的過程中,這類轉型升級步伐均在進一步加快。
困難仍不容忽視
盡管麗馳、程力汽車等已經獲得專用汽車生產資質,但是,要想在新能源專用車市場嶄露頭角并不容易。
對此,成都雅駿副總裁范永軍表示,工信部已經廢除了生產資質“終身制”,并建立了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
“專用車生產資質具有兩年有效期,在此期間,企業需要通過層層審核,還需要對產品設計、技術等進行升級,才可以繼續單獨申請工信部新產品公告。”范永軍補充說道。
而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要向新能源汽車轉向,首先需要做好供應鏈體系的轉型和升級,其次還需要做好技術、設備、產品的全方位升級。”
據了解,按照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新能源汽車企業需要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所必需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后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而需要達到這些標準,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用于設備升級、產品升級及完善售后服務體系等。
另外,此前高工電動車網曾了解到,工信部將全面核查整車企業的生產資質,未來申報商用車整車產品的企業,必須先通過二類底盤的產品公告,否則不具備整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資質。
而對于已經取得了準入生產資質的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也需要按照新的準入規定進行改造,同時必須在6個月內報送審查計劃,于24個月內通過審查。
總的來說,盡管麗馳、程力汽車等已經獲得專用汽車生產資質,但是要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揚帆起航”,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產品設計研發能力等“硬實力”。否則,仍然有可能不具備整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資質。